图源cnnews.chosun.com
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美国单方面宣布将对华关税提高至145%,这是继前日将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取消后的又一记重拳。根据新规,5月2日起中国发往美国的低价包裹将面临90%关税或75美元/件的固定费用(6月1日后升至150美元),直接打击了Temu、SHEIN等依靠廉价商品快速扩张的电商平台[1][4]。
“这不仅是税收问题,而是整个成本结构被完全打乱。”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王馨向路透社透露,该协会代表的3000多家亚马逊中国卖家中,约五成正考虑退出美国市场。在深圳这个跨境电商大本营,超过10万家注册亚马逊的商家去年创造了353亿美元营收,如今却面临生死考验[2][3]。
箱包品牌Bogg Bag Company已将其亚马逊售价从90美元上调至95美元;家具卖家Heavenly则对部分产品加收7.5%进口手续费。在广东被称为“SHEIN村”的产业带,牛仔裤工厂工人吴某表示:“今年以来工作时间大幅缩短,如果彻底无法出口可能会失业。”[1][5]
“儿童积木的生产成本从3美元涨到7美元,售价必须提高20%才能保本。”在亚马逊经营七年的卖家米勒算了一笔账:原本20美元的玩具现在需卖24美元,高价商品涨幅可能达50%。但涨价意味着销量下滑和排名下跌的风险——这正是小卖家最恐惧的恶性循环[2][3]。
面对125%-145%的综合税率压力,商家们正尝试不同生存策略:湖北卖家微微准备转行;TEMU商户阿文直接放弃占比10%的美国业务;而资深贸易商周琪坦言:“54%税率时还能通过供应链协调消化成本,现在125%的税率让整个定价体系崩溃。”[5]
部分企业开始全球布局调整:有商家跟随合作工厂向迪拜转移产能;更多卖家将目光投向欧洲、加拿大和墨西哥市场。“船小好调头是我们的优势,”一位小卖家表示,“但那些投入百万美元打造品牌的企业可能血本无归。”[4][5]
这场危机也冲击着平台方。亚马逊CEO安迪·贾西承认:“商家只能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问题在于:平台38%的自营库存和23%的第三方佣金收入都与进口商品深度绑定。韦德布什证券警告称:“这就像没有救生筏的远航——最终伤害的是美国消费者。”[1][8]
中国商务部已组织商超和外贸企业座谈内销转型方案。北京街头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转向国产品牌支持本土企业。与此同时,“恐慌性囤货”正在美国蔓延:退休人士巴里奥囤积了20瓶橄榄油,“感谢中国多年来提供实惠商品的人们不该承受这种惩罚”[3][6]。
分析指出,此次关税战不同于以往温和调整——当税率突破100%临界点后,“温水煮青蛙”式的适应策略彻底失效。无论选择涨价还是退出,中国跨境电商都站在历史性转折点上:要么重构全球供应链布局,要么被迫放弃耕耘多年的北美市场[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