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www.cna.com.tw
隨著疫情結束後全球旅遊熱潮回溫,大型活動已成為帶動城市觀光的新藍海。根據多項國際旅遊趨勢報告,大型活動對於吸引旅客的效應遠超疫情前水準,人潮不僅帶來龐大商機,也促進了當地經濟與文化交流[1][5]。
2025年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World Masters Games 2025 Taipei & New Taipei City)將於今年五月盛大舉辦,主辦單位預計吸引超過7.5萬名選手與觀賽民眾來到台灣參與這場盛事[5]。世壯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賽會之一,參賽者年齡層橫跨30歲至100歲以上,不僅有助推廣全民運動,更能促進不同世代、不同國籍間的交流與友誼。
為了最大化活動效益,台北市政府積極鎖定鄰近國家進行宣傳推廣,同時招攬大型會展落地舉辦。此外,針對穆斯林市場的開發也成為重要策略之一,目前已有近百間旅館及景點取得穆斯林友善認證,以迎接更多元化的國際旅客[4][5]。
根據相關單位評估,本次世壯運可望直接或間接創造高達新台幣百億元的觀光經濟產值,包括住宿、餐飲、交通、購物及周邊休閒娛樂等產業均受惠明顯[5]。以往每場大型活動平均可帶來約11億元新台幣效益,而疫後需求更勝以往,今年包括巨星演唱會、棒球賽事等都出現一票難求現象,顯示市場潛力巨大[1][2][5]。
除了世壯運外,近期在台北舉辦的大型宗教慶典、音樂節及多元文化活動也持續吸引大量人潮。例如「2025 Eid-al-Fitr in Taipei 開齋之約 相遇臺北」活動,不僅促進城市多元包容形象,也讓各族群遊客感受到熱情歡迎[4]。
專家指出,大型活動不僅能短期刺激消費,更能提升城市知名度與國際形象,有助於長遠發展。例如世新大學(Shih Hsin University)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表示,台灣具備承辦3萬至4萬人規模活動的條件,有利於吸引更多國際級賽事和演唱會落地,並透過完善交通疏散配套提升整體體驗[2]。
未來隨著更多大型活動陸續登場,以及智慧支付等基礎設施持續優化,可望讓「活動經濟」成為驅動城市升級的重要引擎,使台北在全球觀光版圖上持續發光發熱[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