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军武菌看到一个“极其离谱”的新闻。
据中新网4月18日报道,一架载有14名乘客的小型客机,在中美洲小国伯利兹起飞后不久,一名美籍男子持刀接近驾驶舱,命令飞行员带他回美国。
由于飞行员一直在空中绕圈没有飞往美国,该名男子就挥刀刺伤两名乘客和一名飞行员,在飞机燃油即将用尽时,其中一名受伤乘客开枪击毙这名美国人,飞机最终在伯利兹莱迪维尔平安着陆,劫机男子不治身亡,开枪乘客生命垂危正在抢救。
后来经了解,该名男子是一名美国退伍军人,而警方则表示,尚不清楚劫机者是如何将刀具带上飞机的,目前正在调查。
我想吐槽的是:难道没有人关注那名受伤乘客是怎么把枪带上飞机的?难道乘坐飞机不安检吗?
警方承认,伯利兹机场较小,缺乏安全检查措施,无法对乘客进行全面搜查。——看来确实没有安检。
事实上,乘坐客机在早些年确实是不需要安检的,只不过后来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劫机事件,乘机安检才变的越来越严格。
军武菌曾看过一个关于飞机安检的调侃故事,大致是这样说的:
一开始乘坐客机不需要安检,有一天有人持枪劫机,于是颁布规定,乘机不准带枪,后来有人持刀劫机,又规定不准持刀;后来有人用指甲刀劫机,于是又禁止指甲刀;
后来有人用衣服做成绳子勒住机长劫机,于是规定以后所有人不准穿衣服上飞机;再后来有人用胳膊勒住机长劫机,于是规定所有人员乘坐客机时,都要被拷在椅子上......
▲我不是瞎编,真的有人用指甲刀劫机
当然了,段子归段子,其实,每一项你看起来似乎不可理喻的安全规定背后都是血的教训。
▲2023年3月,一名美国人用勺子袭击空乘人员,试图劫机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曾经三星Note7手机因为频发起火爆炸,被禁止携带上客机。
1
客机安检是如何一步步加强的
1949年9月一架加拿大太平洋航空公司的DC-3客机在升空45分钟后发生爆炸坠毁,机上18人全部遇难。
经调查,警方发现是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盖伊的男人在飞机上放置了定时炸弹,而案情的真相则是,被捉奸在床的盖伊为了避免离婚财产分割,通过炸弹的方式谋杀了自己乘坐飞机的老婆,并且准备用老婆的死来骗保费,然后和自己的情人远走高飞。
从此以后,所有的航空邮件必须要经过航空安检,这便是最初的航空安检的由来,不过那个时候人们对安检并不太重视,对乘客托运的行李压根儿就没有监管。
所以,墨菲定律就起作用了。1955年11月,美国联合航空629航班的一架DC-6飞机,从丹佛机场起飞后11分钟,便凌空爆炸,机上44人全部遇难。
在警方的调查中发现,飞机残骸中有很多炸药的残留物,并初步判定爆炸就发生在飞机尾部的行李舱,而案情的真相则是23岁的杰克·格拉汉姆为了骗保和母亲的遗产,把定时炸弹塞进了母亲的行李进行托运。
从此以后,所有手提行李也必须通过安检,然而血的教训仍在继续,1988年,泛美航空一架波音747飞机(PA103A),在英国边境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解体。
巨大的火球从天而降,狠狠的砸在了苏格兰小镇洛克比的谢伍德新月广场上,航班上25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幸存,地面上11名洛克比居民死于非命,史称洛克比空难。
经调查发现,这次空难也是由炸弹引起,炸弹则是马耳他航空航班KM180上另外托运的行李,由马耳他鲁卡机场运至法兰克福,从KM180转至PA103A,再在希斯路机场转机。
洛克比空难之后,转运行李也需要通过安检,就成为了机场安检的准则之一,而这依然不够。1994年12月,菲律宾航空434号航班升空后突然客舱内发生爆炸,一名24岁的日本人池上春树被座椅下的炸弹炸死。
好在机组处置得当,迅速备降,这才保住了机上另外292人的性命,而这次爆炸案的凶手就是一个叫做拉姆齐·优素福的男人。
根据调查,优素福是把硝化甘油伪装成隐形眼镜的护理液,并把其他炸弹的配件藏在鞋跟里,把计时器伪装成手表,成功混过了安检。
飞机起飞后,他在飞机上的盥洗室装配炸弹,然后放在第26K号座位下,并设定于4小时后自动引爆,自己则在过站期间离开飞机,好在优素福学艺不精,没把炸弹往前放一排,不然就很有可能炸穿飞机的机翼油箱。
从此以后,很多民航公司规定飞机上任何随身液体都不允许超过100毫升,容器容积超过100毫升,即使该容器未装满液体,也不允许随身携带,需办理托运。
而后来2006年在英国希斯罗机场发生的一次未遂的恐怖袭击,则让这项标准又严了不少。
那是因为恐怖分子试图在500毫升易拉罐中藏匿液体炸弹,以炸毁多架跨大西洋航班,尽管袭击未遂,但美国和英国随即采取行动,禁止乘客携带牛奶以外的任何液体。
直到同年11月,这一禁令才有所放宽,允许乘客携带100毫升以下的液体、凝胶或面霜登机,但需置于透明塑料袋中并接受单独检查。
2008年3月7日,在一个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航班上,一名恐怖分子企图在飞机卫生间纵火,幸好被及时制止,国内航班的液体携带政策骤然收紧。
新规规定,国内航班乘客将一律禁止随身携带任何液态物品,仅允许携带少量化妆品且需置于透明塑料袋中并接受开瓶检查,同时,超过70%的酒精、汽油柴油、油漆、双氧水等易燃或有毒的危险物品也都既不能携带也不能托运。
然而,这依然未能杜绝某些恐怖分子骚动的心。
2001年12月,在美国联合航空由巴黎飞往迈阿密的63号航班上,一个名为理查德·里德的英国乘客,突然试图用火柴点燃一根藏在自己鞋底的导火索。
好在当班的乘务员眼疾手快,赶紧冲上去掰开了他的手,并且在乘客的合力之下制服了里德,飞机紧急备降到波士顿后,警察竟然从里德鞋里翻出了280克的炸药,从此,脱鞋安检在美国成为常态。
▲里德的鞋子
更为奇葩的是,2009年,一名叫乌马尔·阿卜杜勒马特拉布的恐怖分子,把炸弹藏在了特制的内裤里,在飞机巡航过程中点燃裆部,试图炸掉自己乘坐的搭载了290名乘客的西北航空253号航班。
同航班的乘客发现后,在惊讶的同时一拥而上把他打得鼻青脸肿,最后炸弹没能引爆,但从此,红外线探测器又成为机场安检的必备器材。
2012年6月29日新疆和田飞往乌鲁木齐的天津航空GS7554号航班上,就出现了6名歹徒企图冲击驾驶室暴力劫机。
当时是有一名歹徒假装是残疾人,使用了一副金属拐杖躲过了安检,客机起飞后,他将拐杖分解成多根钢管分给同伙,然后冲向驾驶舱准备劫机。
最终在1名乘客和5名恰好乘坐客机的警察带领下,由机组人员和其余乘客协力将歹徒制服。
2
在美国,以前是完全没有安检的,只需要亮一下机票,乘客拿什么东西上飞机都行,因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开了一段劫机潮流,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会发生劫机案,有的人劫机完全是为了跟风,显示自己的个性。
▲美国在六七十年代的被劫机频率,每个月都有好几起,而且大部分目的地都是去古巴(大部分劫机去古巴的,目的只是为了去共产国家看看,旅游一下,然后被遣返逮捕)
当时其实有X光机和金属探测器,但一套的价格非常昂贵,航空公司根本不舍得买。但是到1970年之后,一些极端组织拿着步枪、手雷和炸弹以恐怖袭击为目的的劫机事件开始暴增。
于是从1973年开始,所有从美国机场登机的旅客都要接受金属安全检查。同时成立了联邦空中警察部门,派警察进入客机中,航空公司也会聘请保安承担“空警”。此后,美国劫机事件大幅减少。
一般来说,空警并不是每架飞机都有,其配备主要是根据航线和飞机类型决定,通常会设在安全风险较高的航线,而航空公司安全员则是每架飞机都会配备。
▲911事件,恐怖分子使用莱泽曼多功能工具钳、美工刀、催泪喷雾劫机成功,这些东西当时美国是允许携带上飞机的。事后以上物品均被禁止,2005年将打火机也禁止。
虽然空中警察不是万能的,但一旦发生严重的突发事件,空中警察就是控制事态最关键的角色,所以空警有时候会携带枪械,但在客机上时不能随便开枪的,因为子弹很可能会穿透飞机蒙皮,导致机舱内气压泄露,从而导致客机坠毁。
但是如果枪的威力太小,又可能无法击毙劫机犯。那么有没有一款威力恰好能打死人,但子弹却又无法打穿飞机的手枪呢?
这就不得不提一句中国曾经研制过一款空警专用手枪,那就是反劫机专用手枪系统——84式7.62毫米微型手枪及配套使用的84式专用手枪弹。
这款手枪体积非常小,不到成年人一个巴掌大,枪口动能为60焦耳,有效射程为15米,采用的专用手枪弹为橡皮弹头、配重铅垫组成。
在2米距离上,对飞机机舱蒙皮、机窗和在飞机机舱内射击,既穿不透也打不裂,在10米距离上,对无防护人体目标击中头部或心脏,则能够一枪致命,既能满足制止杀伤标准,又不会威力过大,穿透力适中,还是很有特色的。
人类航空安全不断进化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血泪史,每次空难都像一记重锤,敲击着当代人们的盲目自信,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每一次悲剧中汲取教训,用最严苛的标准去守护每一次航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