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www.thecity.nyc
2025年4月17日,美国纽约市的移民庇护危机进入新阶段。随着联邦政府对地方庇护政策收紧,纽约市内大量依靠庇护所生活的移民被正式告知:“是时候离开了”。这则警告让许多原本寄希望于在美国重启生活的家庭和个人陷入巨大焦虑与不确定之中。
过去两年间,大量来自拉美、中东和非洲国家的新移民涌入美国南部边境,并被转运至自称“庇护城市”的纽约、芝加哥等地。这些城市原本承诺为无证移民提供临时住所和基本服务,但随着人数激增、财政压力不断上升,相关政策正发生根本性转变。
据报道,纽约市已开始关闭部分大型移民收容点,包括布鲁克林克林顿山(Clinton Hill)最多可容纳3350人的“超级庇护所”,预计到今年6月将关闭46个收容设施,总计减少约1万个床位。目前全市仍有约5万人依赖这些临时住所生活[6]。
最新出台的规定大幅缩短了成年单身移民在庇护所停留的期限——一般仅为30天,如无特殊情况则不得续住。18至23岁的年轻人可延长至60天,以家庭为单位者同样最多60天,但重新申请门槛显著提高[5]。芝加哥等其他进步城市也同步实施类似驱逐措施,仅在芝加哥就有2000多名单身成年人被要求限期搬离[5]。
纽约市长亚当斯(Eric Adams)坦言:面对过去一年涌入的大量新移民,城市财政与社会服务体系已接近极限,“我们即将经历一场金融海啸,每一项公共服务都将受到影响”。据估算,仅2023年抵达纽约的新移民就超过11万人,到2025年相关支出或高达120亿美元[4]。
联邦政府近期进一步加强对无证及合法身份即将失效者的执法力度。例如新出台的“注册规则”要求非公民随身携带登记证明,否则可能面临刑事指控;而未能及时登记或身份过期者,则随时可能被驱逐出境。这使得许多尚未获得合法身份或等待审批的人陷入进退维谷[9]。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拜登时期宽松的人道主义假释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包括撤销部分通过CBP One应用获得两年人道假释的新移民合法居留资格,并允许ICE(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进入学校等敏感场所执法,引发社会各界强烈争议[1][8]。
面对突如其来的驱逐令,不少新移民家庭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有人尝试寻找亲友暂住,有人考虑流浪街头,也有人冒险继续非法滞留以等待身份审批结果。一些权益组织呼吁政府给予更多过渡期和法律援助,但现实是资源有限、形势紧迫,许多人只能自谋出路[5][9]。
与此同时,这场危机也成为美国两党政治斗争的重要筹码——得州等共和党州持续通过巴士、大巴向北方民主党主政城市输送非法越境者,以此施压拜登政府并转嫁边境压力。而民主党地方官员则不断呼吁联邦拨款救助,却又面临选区居民对治安、就业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不满情绪[7][4]。
专家分析认为,美国当前的“转运-收容-驱逐”循环,不仅暴露了联邦与地方在治理理念上的深刻分歧,也让普通新移民成为政治博弈下最脆弱的一环。在法律、经济与社会舆论三重夹击下,他们何去何从仍充满变数,而这场危机远未见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