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小琥满月的那天,我们一家人决定出门散步,庆祝这个喜大普奔的好日子。
带一个爱胀气,一言不合就闹一放推车就炸的小娃出门,需要掐着点出去掐着点回来。
除此以外,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梁静茹给的爱的勇气。
结果,好不容易到了我掐指一算的皇辰吉时,临出门前,玛雅突然说她饿了要吃东西。。。
这肯定是遗传她懒驴上磨屎尿多每次出门都要上厕所的老父亲没跑:
每次出门前,总要给我整出些妖蛾子来!
我大脑飞速运转想说家里有什么不用做立刻能拿出来应急,还算是有一些营养,而且可以边走边吃的食物。
灵机一动,我想到冰箱里有朋友送的包子。
赶紧掏出来俩,微波炉加热了一下塞到玛雅手里:
你最爱的包子,拿好,出发。
玛雅的嘴被吃的堵上了,小琥在娘亲的臂弯里舒舒服服,我们就这样幸福满溢地出发了。
一路上风和日丽,母慈子笑。
我内心升腾起一种久违的幸福:没想到,我也是有两个孩子的人了啊。
然而,这种平静和幸福只保持了短短的五分钟,就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湖面一起,被玛雅的一声“惨叫”撕裂了。
包子,玛雅最爱的包子,一不小心掉地上了。
好端端的肉包子,又没有打狗,怎么就掉地上了呢?
这就要说玛雅和她爹这对脑回路一毛一样正路不走走歪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父女了。
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因为他俩平地起惊雷的体质,我以为自己一心向佛再也不会起涟漪的心,动不动就被惊得地动山摇。
边吃着包子边走路的玛雅,也不知道哪根神经袢动了,忽然想从后面突袭她爹。
但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
他爹也不是好对付的,听声音就用后脑勺识破了她的鬼把戏,倏地一个转身先下手为强活捉了她。
玛雅这个初出茅庐的小犊子,肯定没预料到她爹的突然还击。
而他爹没预料到的是,这一吓,把玛雅的包子给吓掉了。
顿时,随着玛雅划破长空的哭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母亲两耳发麻瑟瑟发抖。
一家四口的平静也随着包子,掉地上摔没了。。。
我连忙堵上小琥的耳朵,在一旁佯装镇定地静观其变。
只见玛雅发出最初那声划破长空的哀嚎之后,转而捶胸顿足哭哭唧唧。
队友劝她:
这包子只剩一点了,掉了就掉了吧,你吃了一个多,也差不多了。
说完,他捡起地上的包子,往湖里一扔。
肉包子没打狗,倒是喂了鸭子。
还沉浸在掉包子的悲愤中的玛雅,又急又恼,恶狠狠地对她爹说:
都怪你,是你把我的包子给弄掉了!
她爹不甘示弱:
怎么怪我,你如果不偷袭我包子就不会掉,这明明是你的错。
本来,掉了包子的玛雅就又悲又愤又气又恼,想把事情怪在老父亲身上出一下心中那口恶气。
谁知道老父亲居然不认账,还回过头来怪她,以她暴烈的性格,当下一不做二不休把她手里拿着的小琥的毯子往地上一扔。
队友一见这一言不合扔东西的场面,气也不打一出来,立刻喝止玛雅:
玛雅,你给我把毯子捡起来!
就这样,父女俩为一个包子,干了起来。
刚烈如玛雅,正在气头上,怎会立刻听老父亲的话?
跺着脚气呼呼地往远处跑走了。
眼见着玛雅越跑越远快跑到大马路上去了,旁观的我有点不淡定了。
我加快了脚程,追在玛雅屁股后头喊了一声:
玛雅,小心马路上有车。
要说玛雅这孩子还是惜命。
虽然她生气但没有失去理智,只是一哭二闹,却并没有要三上吊。
快到马路边的时候,她突然放缓了脚步,来了个急转弯,拐去了马路边的草地上。
队友见状一个箭步跑过去拉住玛雅,想用武力制服她。
但被她爹一手坑大的玛雅也不是吃素的,努力挣脱。
就在他俩对峙的时候,我抱着小琥赶到了现场。
我对队友说:
你给我两分钟,我和玛雅谈谈。
队友一方面不想矛盾升级,另一方面也见我比较冷静,于是就放开了玛雅,暂时退下。
仍处在余怒和委屈当中的玛雅,涨红着小脸正站在草地上抽泣。
我站在原地,抱着小琥,耐心地和玛雅谈了谈。
2分钟后,她就开开心心地和我一起走去捡毯子,又和老父亲和好如初了。
说实在的,那一刻我都觉得自己太了不起了,简直是个当之无愧的育儿大V呀。
我和玛雅究竟说了什么话,让她这么快就消了气还心悦诚服地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负责呢?
分享我的“育儿”小妙招之前,先和大家复盘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队友和玛雅暗流涌动的情绪。
包子掉的那一瞬间,玛雅是心痛伴着后悔转而气恼。
大部分小娃处理负面情绪的一贯反应,当然是直抒胸臆地哭。
本来,让她哭一下,事情也就过去了。
但队友这个人特别不擅长接纳他人的负面情绪。
他直男脑回路能想到最好的“安慰”之词就是:
这掉地上的包子也没多少,没什么特别可惜的。
表面上,他是在安慰玛雅。
但背后的潜台词是:
这也没多大点事儿,你至于在这儿小题大做鬼哭狼嚎的吗?!
快别哭了!
听出来没,队友的安慰,其实是因为他害怕玛雅的负面情绪,于是想方设法堵住她的出气口。
但情绪来了是不讲道理的。
它不是说,这事儿比较小,我就少生气一些。
这事儿比较大,我就多生点气。
情绪来的时候,从来都“只要我觉得”,和别人觉得这事儿是大是小值不值得哭没有半毛钱关系。
玛雅这个人精,立刻透过现象看本质,察觉到了老父亲对她情绪的不接纳。
悔恨和失望立刻转为了愤怒,矛头转向了队友:
都是你的错,怪你。
见玛雅蹬鼻子上脸敬酒不吃吃罚酒,老父亲也来了气。
40多岁的人了,情商立刻秒变3岁小娃,和亲闺女吵了起来:
明明都怪你,你居然还想怪我?哼!
表面上两个人吵是在吵“包子掉了”是谁的错。
但其实这不是谁的错,这就是个意外。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意外。
若非要追责,“客观地说”,主要责任在玛雅。
但亲子关系,和所有的关系一样,要谈感情不要讲对错。
大部分时候,那个犯了错情绪崩溃的人,心底里能不知道错在自己吗?
可她在你面前情绪失控撒泼耍横,是因为不知道错在自己吗?
但她仍然如此这般,不就是因为对你们的关系有信心,希望你可以接纳她自己接纳不了的情绪吗?
要不怎么说,小娃见到娘,无事哭三场呢?
父母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做她们的外挂情绪稳压计。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面对孩子的脾气,只知道以自己的“脾气”来回击。
而这些大人的“脾气”却时常穿着“讲道理”,“管教”,“为你好”等冠冕堂皇的外衣。
孩子明明通过哭闹,在和你“谈感情”。
你却想通过讲道理镇压她的情绪,和她“讲对错”。
感情的流动就这样因为大人的“情绪接纳无能”而被阻隔了。
孩子的感受,也因为大人对负面情绪的恐慌,而被否定了。
最后,孩子被一种“你不懂我你不爱我那不如让世界毁灭吧”的无力无奈恐惧和愤怒包围,进而采用极端的“报复”手段,像是扔东西、打人等方式宣泄情绪。
这个时候,大人又会大义灭亲义正言辞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你扔东西/打人是不对的,你不可以这样。
把东西捡起来/和**道歉,以后不许这样了知道吗?
当焦点被放在“负面行为”上之后,错的就必然总是孩子。
可明明如果孩子的情绪早一些被父母看见被允许,便也不必走到如此负面的一步。
所以,我走到离玛雅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停了下来。
因为我知道她是个特别爱面子的孩子,哭的时候时常想自己呆着。
我问玛雅:
我在这里站着陪你可以吗?
她不说话。
我问:
如果不可以,你可以用手指一个地方。你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玛雅可能是见老母亲卑微去了尘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勉为其难地说了句:
你可以站在那里。
我问她:
我可以和你说话吗?还是你想我先不说话陪你?
玛雅说:
你可以说话。
得到她的许可之后,我对玛雅说:
你的包子掉地上了很难过对吗?
你不想包子掉地上,想怪爸爸,但是爸爸说是你的错,你很生气吧。
玛雅点点头。
但其实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爸爸的错,这就是个意外,谁也不想发生的意外,不是谁的错。
这种意外经常发生的,爸爸刚才说是你的错,其实是爸爸说错了。
玛雅本来还哭得梨花带雨委屈巴巴的,听说她娘说她爸爸也会犯错,渐渐平静了下来,眨巴着眼睛看着我。
我接着说:
明明是个意外,爸爸却说是你的错,你看爸爸也会犯错呢。
你觉得爸爸说错了,让你太生气了,所以把妹妹的毯子扔地上了对吗?
玛雅又点点头,眼神软了下来。
妈妈和你说个小秘密,上次妈妈和爸爸吵架的时候,妈妈也被爸爸气死了。
妈妈太生气了,就用手指抓了爸爸。他到现在腿上都还有两条血痕呢!
玛雅一听她400多月龄的妈妈生起气来,居然和她一样会使用下三滥的招数,立刻来了兴趣,终于开口说话了:
我要看爸爸的腿!
这重点抓的,也是get到她娘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精髓了。
我说,
好的,一会儿我让爸爸给你看。但是这是我们的秘密,不可以告诉爷爷奶奶知道吗?
你看,生气的时候做错事情很正常的,你生气会扔毯子,妈妈生气还会抓爸爸呢。
可是下次妈妈如果生气就不想用手抓爸爸了,因为妈妈很爱爸爸,不想再把她弄痛了。
妈妈和爸爸道歉了。
我们现在一起去把毯子捡起来,再去看爸爸的腿好吗?
玛雅点点头,牵着我的手,有点不好意思地把毯子捡起来。
队友在一旁看着我不动一根手指头只动了两片嘴皮子,就说服了他平日里犯了错却死鸭子嘴硬誓死不从的犟女儿,原地惊呆了。
然后,他在光天化日之下撩起了裤子,给他闺女露了把大腿……
我和玛雅的沟通里,做对了哪几件事呢?
让孩子感到自己有主导权
面对哭泣咆哮情绪失控的玛雅,我没有着急忙慌地过去安抚她,而是和她保持了一段距离。
因为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很强了。
一方面她因为包子掉了不开心还被她爹训斥又气又恼又委屈,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自己不全部占理有点羞愧。
再加上她爱面子不喜欢别人看到自己大哭的样子。
所以,我得先征得她的同意,让她感受到我和她的沟通中她是占有主导权的那一方。
如此,她才会敞开心扉听我说。
当时如果她让我走开,我就会问她:
我可以走开一下,过一会儿再来问你可不可以陪你吗?
如果一会儿我来的时候你还是没有准备好,我就再走开一下,然后再过来问问你好吗?
一般来说,在安抚孩子之前先征求她们的同意,而不是气急败坏上来就一顿猛于虎的“安抚”操作,会更让孩子感到被尊重。
当她们重新拿回“掌控感”的时候,气一般就已经消了一大半。
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生气,是因为掌控感的缺失而产生的恐慌和无助造成的。
共情
得到孩子的允许之后,接下来就是共情了。
这个育儿书讲烂了的“技巧”,我就不刻意介绍实操的方法。
我知道,许多试着和孩子共情但时常“然并卵”的朋友们,肯定要发问了:
我明明也给孩子的感受命名了;
我明明也和她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很不开心,没关系妈妈陪着你,无论如何妈妈都很爱你。
这难道不是共情不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吗?
如果你用“教科书般”倒背如流的语言说出了上面那些话,但还是不好使,那你就得扪心自问一下你和孩子共情的意图:
你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孩子接纳她的情绪吗?
还是你想运用自己学到的育儿技巧给孩子止哭止闹达到“正面管教”的效果呢?
如果是后者,那你共情的潜台词便是:
我都已经和你共情了,我都已经告诉你不管你怎么样我都爱你了。你难道还要继续哭继续无理取闹吗?
这不是真的接纳,而是披着共情接纳的“高阶版”的不接纳。
孩子听话,都是听“弦外之音”的。
所以,说什么怎么说,其实不重要。
你的起心动念内心真正的想法才重要。
只有真的接纳,真的觉得她的哭闹再正常不过而不是需要被制止的行为,即使她哭一百年你都能陪着她,孩子才会因为感到真正的安全和抚慰,而平静下来。
而我,对玛雅的共情,基本上来自于对队友的同仇敌忾。
我家队友有时候真的很贱,贱起来他的妻女都很恨他恨得牙痒痒。
可是很多时候他又很可爱,可爱起来他的妻女又都被他逗得乐开怀。
我和玛雅分享了我的小秘密,母女二人立刻实现了共情。
而当她知道,自己的母亲大人居然也不是个什么情绪一直稳定的完美的人,她就知道妈妈是真的理解她,不会因为自己扔了个毯子就judge她了。
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
但不接受她所有的行为
人气起来,常会有极端的,自己事后想起来并不引以为傲甚至追悔莫及的行为。
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这不代表,我们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也不代表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极端行为负责。
情绪过后,每个人都要收拾自己砸的烂摊子。
而要在情绪过后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负面行为负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常见的两个误区是:
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于是放任她的胡作非为。
表面上似乎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实际上却是为了通过“共情”平息孩子的怒火然后达到管教孩子的目的。
这两个误区都无法有效地引导孩子的行为。
前者会因为放任而让孩子没有边界感和分寸感。
后者则会让孩子因为没有被接纳而陷入“生气爆炸屈于淫威而认错然后再生气爆炸”的死循环。
那如何在实操中做到“接纳情绪,不接受行为”呢?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先疏通情绪,再陪着孩子一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是陪着孩子一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已。
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必须管教她让她长个记性;
也不要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你现在如果不改好了,以后社会迟早会毒打你。
我们需要去相信,孩子的心里是辩黑白明善恶的。
当我们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不带着“管教”控制孩子的心,去陪着他们去修复其本心本来就想要修复的东西或关系时,她们就会因为感受到爱,从而恢复善良的意愿和能力。
恐吓威胁管教,无法改变行为。
信任接纳和爱,才可以。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时都会有类似的困扰:
这孩子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为芝麻绿豆大点的小事崩溃?
情绪一上头他就跟个小怪兽时的“打砸抢”,究竟如何管教才能让他改掉这些坏毛病呢?
其实,“管教”的精髓,恰恰在“不管教的勇气”。
往往,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疏通被接纳了之后,她们都是好商量好沟通明辨是非愿意负责任的。
我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最渴望的,是被爱的人看见、拥抱和陪伴。
也因此,通过共情自己,我更加能共情他人。
但目前,我的好脾气似乎只能给玛雅和小琥。
面对她们那在惹我生气这个方面天赋异禀的爹,我真是分分钟被他点燃。
哎,不说了,继续修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