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随着美国宣布对中国等多国加征高额关税,中国家电行业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关税风暴”。据悉,此轮美国关税政策波及范围广泛,对中国加征的额度最高已累计达145%,部分品类甚至高达245%[1][2]。这一举措让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家电企业面临订单骤减和成本飙升的双重压力,行业震荡立现。
与以往针对特定产品精准打击不同,此次美国采取了更为极端的“一刀切”策略,对所有国家和地区设定10%的基准关税,并对贸易逆差大的国家如中国叠加更高幅度[1]。美方还多次变动政策,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远超预期”。
受影响最严重的是依赖美国市场、产能主要分布在国内的中小型企业。许多企业反映订单锐减,不得不裁员或暂缓生产。而大尺寸、高端产品受影响相对较小,中低端电视、空调等则首当其冲[1][5]。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因价格上涨和经济不确定性,也出现观望或囤货情绪,进一步压制需求[1][8]。
面对挑战,中国家电龙头企业展现出更强韧性与调整能力。如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信家电、TCL智家等均表示,美国市场收入占比有限且可控,多元化布局成为抵御风险的重要手段。例如海信和TCL在美收入占比仅3%—5%,格力、美的也在东南亚、中东等地积极建厂和拓展业务[1][3][5][8]。
对于未来走势,多方分析认为短期内行业将经历阵痛:利润被挤压,不得不提价转嫁成本,而涨价又可能导致需求萎缩。但长期来看,这场危机也倒逼中国家电业转型升级——由过去依赖低价代工模式向技术创新、自主品牌(OBM)和全球化运营迈进[1][6][8]。
新兴市场成为突破口。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白色家电出口同比增长14.8%,北美仍是重要市场,但中东非洲、东欧独联体等地增速更快。例如2025年前两月,中国向沙特出口电视同比增长32.9%,向东欧出口同比增长13.4%[3][2]。头部企业纷纷提出“深海浅海都要去”,提升海外制造效率,加强自主品牌研发投入,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1][3]。
政策层面,各地政府正出台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出海参展,为国际化提供资金与资源保障。同时,通过深化内外贸一体化、电商平台培育等方式,为企业开拓更多元渠道提供助力[3]。资本市场方面,尽管短期遭遇冲击,但白色家电龙头股价表现坚挺,高管增持回购提振信心[5]。
产业链层面,为规避单一市场风险,不少企业加速推进海外产能布局,如在越南、泰国、墨西哥设厂,并尝试通过本土化制造降低关税壁垒。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技术驱动替代单纯价格竞争成为共识[6][8]。汇率波动带来的出口利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压力[6]。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关税战已超越贸易范畴,上升到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经济脱钩层面。不仅是美国,欧盟也出台反制措施,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中美欧三方博弈趋于白热化。这要求中国家电业既要守住本土基本盘,又要灵活应对国际局势变化,加快自主可控步伐,实现产业链安全升级[7][8]。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风物长宜放眼量”。此次危机虽带来短期阵痛,却也是推动行业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契机。当下的震荡,是倒逼中国家电业撕掉“廉价代工”标签,从“世界工厂”走向“全球品牌”的必经之路——风暴过后,那些能够穿越周期、完成自我进化的中国品牌,将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大主动权。[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