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www.renfrewtoday.ca
2025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Earth Day),今年的主题聚焦“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密联系。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碳中和研究院当天举办了专题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协同,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生态环境保护[1]。
生态环境部(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宣布,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相关宣传活动将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通过展览、讲座、公众参与等形式,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中国林都”伊春在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2][5]。
在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举行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暨陕西省自然笔记大赛启动仪式上,以“记录自然、感悟生命”为主题,向全省中小学生发出号召,引导青少年用笔记录身边的动植物,增强生态保护意识[4]。
中国农业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联合国际组织于云南昆明举办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会议期间将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生物资源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全球农业领域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3]。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昆蒙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目标逐步落地实施,各级政府积极推进重大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有效提升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2][5]。
专家指出,当前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生境丧失、外来入侵等威胁,导致大量动植物濒危甚至灭绝。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国际合作,共建生命共同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美丽中国、美丽世界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