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www.hoover.org
近日,Hoover Institution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经济的千年发展”的学术会议,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共同探讨中国经济从繁荣到衰退再到现代复苏的历史进程。
会议由Hoover Prosperity Program组织,旨在通过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视角来揭示影响全球繁荣的关键因素。会议期间,共有六篇论文发表,涵盖了从汉代至明初中国作为世界领先经济体的时期,到其在工业革命前后逐渐落后于西欧的发展阶段,以及近几十年重新崛起为中等收入社会的发展历程。
Stephen Haber博士指出,中国长期以来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然而,自明代中期起,由于政治和制度上的变化,中国逐渐失去技术和经济上的领先地位。
Matthew Lowenstein教授通过研究清朝山西省农村信贷市场的新数据,挑战了传统观点。他发现,中国在17至19世纪间存在竞争性的金融市场,这些市场尽管不够完善,但却促进了资本流动。这一发现对理解中国早期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Richard von Glahn教授则分析了纸币在中国的兴衰。他指出,中国早在11世纪就发明并使用纸币,但由于管理不善及对货币功能理解的局限性,这一金融创新未能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这与欧洲货币体系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与会学者还讨论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支持私营企业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现象,以及这种模式如何影响现代中国汽车产业等领域的发展。
Amit Seru教授总结道,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模式展示了一种中央集权与市场力量之间微妙平衡的重要性。然而,他也警告称,这种模式是否能经受住持续经济压力或全球性冲击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