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theinitium.com 一年后,参加巴勒斯坦扎营抗议的华人师生还好吗?
2024年春季,美国高校爆发大规模支持巴勒斯坦的扎营抗议行动,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系统、耶鲁等名校在内,多地学生自发搭建帐篷营地,要求学校与以色列相关企业切断经济联系。这场运动迅速蔓延至全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5][6]
在这些抗议行动中,不少华人师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有的人直接进入营地,有的人策划罢工,也有人选择密切关注形势但保持观望。他们普遍同情加沙平民,但也担心自身身份带来的风险——一旦被学校处分甚至退学,将面临签证失效、被遣返等严重后果。[4][7]
去年5月,一名在加州大学分校任教的Zo(化名)就曾表示:“在美国,你没法很自由地作为一个人去战斗。”该校是当时唯一尚未被清除营地的高校之一,但最终也未能幸免。清场之后,相关学生组织如SJP(学生支持巴勒斯坦正义)、JVP(犹太和平之声)反而变得更为活跃,不过大多转入内部文化论坛、讲座和募捐等小型活动,公开集会明显减少。[1][2]
一年过去,美国社会和高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曾参与抗议行动的学生进行“秋后算账”,国际学生尤其受到影响:有些人被吊销签证或绿卡,被拘捕甚至面临驱逐出境。例如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代表Mahmoud Khalil就在今年3月被美国国土安全部逮捕,引发舆论哗然。[1][2]
对于华人留学生而言,这种高压政策让他们更加谨慎。一位来自北京的博士生张同学就坦言:“如果闹得厉害了,是可以被退学的……那点儿冲动估计想想就被扼杀了吧。”许多人权衡利弊后选择不再公开表达政治立场,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4][7]
不过,也有部分教师因积极参与遭遇打压。例如加州大学某分校新闻系助理教授史蒂文·思拉舍因参加扎营抗议,被校方带薪停课两学期,并失去评终身教职机会。有些学生则受到留校察看处分或心理威胁,如“下次再抗议就可能停学”。[1][2]
尽管如此,校园内对中东局势的不满和讨论并未消失。在课堂上,不少学生依然热烈讨论巴以冲突及美国政策,只是实际行动已大幅收敛。一些社团将精力转向文化交流与历史反思,希望通过低调方式保持声音不断线。[1][2]
中国媒体和社交网络对美国校园运动进行了大量报道,有观点认为这是对美政策“双标”的有力反击。但现实中,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更看重自身安全和未来发展,对是否直接参与保持克制态度。[4][7]
回顾这一年,不少曾经走到前台表达诉求的华人师生,如今选择了更隐忍、更务实的方式生活与学习。他们既没有完全沉默,也没有停止对正义与自由价值观的追问——只是把希望寄托于更持久、更安全的话语空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