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Hangzhou)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天,《民营经济:浙江实践的典型案例》新书在浙江财经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正式发布,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民营经济如何实现创新驱动、保质增效和全球化拓展的新路径[4][1]。
浙江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一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市场韧性。据《2024年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简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量达350.53万户,占全省企业总量92.06%,每千人拥有民企56家,显示出极强的创业氛围[1]。
今年以来,被誉为“六小龙”的杭州新兴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人等领域持续突破,不仅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目光,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些成功案例正是浙江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升级和国际化战略的缩影[1][2]。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浙江各级政府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为民企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通过开放数据资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金融创新等措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1][5]。
在全球市场拓展方面,以乐清市(Yueqing)为代表的一批出口型龙头企业一季度进出口值同比增长15.5%。如法拉迪电气股份有限公司(Farady Electric Co., Ltd.),半个月前成功签约以色列客户,实现产品“多元拓市场,以质闯天下”。这背后,是坚持自主研发、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灵活应对海外需求变化的能力提升[2]。
金融活水同样助力民企高质量发展。截至3月底,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2%,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超过20%;沪深交易所2024年支持民企发行债券融资超4200亿元人民币。这些数据反映出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大力支持,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资金保障[5]。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促进法》(The Private Economy Promotion Law)正在加速立法进程,从根本上推动公平竞争环境建设,加强对民企合法权益保护,并鼓励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这一法律有望破解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诸如“新官不理旧账”、乱检查乱罚款等顽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劲动力[3]。
专家建议,未来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数字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把握“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等重大机遇。同时,要减少短期政策依赖,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的华丽转身[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