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后一役》,描绘了二战即将结束时柏林军民所经历的灾难。在书中多次提到一处耐人寻味的细节:根据许多德国难民的描述,苏联红军在进攻的过程中,第一批来到居民区的部队总是“纪律严明,举止得体”,但是随后到达的部队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酗酒抢劫,凶杀强奸,几乎无恶不作。
威尔默斯多夫区的居民玛丽安娜•邦巴赫第一次见到苏军士兵时,他们正将垃圾桶倒扣过来盖上桌布当作临时的餐桌,并和附近的德国儿童一起分享食物与糖果,他们除了对孩童和蔼可亲外,对其余居民几乎视而不见;在停留了约1个小时后,这些士兵再次进发。这些第一批到来的士兵,完全不是惊恐的柏林居民们所预料的样子,他们举止上温文尔雅,而且当中有许多都会说德语,他们对百姓并不在意,用居民皮娅•范赫芬的话来说,“他们似乎只对继续前进,参加战斗感兴趣”。
但是就在德国百姓们舒了一口气,以为戈培尔对于苏联士兵的描述只不过是又一个谎言的时候,后续来到的苏军部队将灾难带到了这座城市。
这一细节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二战期间的苏军军纪之恶劣已是声名狼藉,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明显的两极分化?这一问题,恐怕和苏联红军的作战方式有关。
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与苏联因意识形态的冲突而形成天然的对立。在铁幕之下,西方国家对于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的描述更多地来自其曾经的对手——前德意志国防军的官兵们。在他们的描述之中,虽然素质高超的德军士兵能够对付三到四倍的苏联士兵,但是苏军的庞大数量,加上俄罗斯艰苦的地理气候,以及希特勒的粗暴干预,使得德国失去了本应属于她的胜利。这一看法对于当时的西方国家是具有吸引力的,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人也同样希望能够通过更为优良的训练及装备来战胜规模庞大的苏联军队。
正是由于这样的信息差,导致1944年之后的东线战争曾被一些西方史学者称为“未知的战争”,因为参战的德国官兵们很少会提及战争的这一阶段。德国参战者的偏向性描述以及冷战期间东西方的信息隔绝,形成了各种流行文化中对于苏联红军的刻板印象:毫无作战要领,有时甚至没有武器的斯拉夫士兵用数倍的兵力压垮敌人,其胜利完全是由尸山堆积而成的。
随着铁幕落下,苏德战争期间绝大多数的档案都在苏联解体后得到公开,一些二战史学家开始利用这些重见天日的深宫档案来重新审视这支曾经击败纳粹的军队。最终我们发现,数十年前德军官兵对于苏军的印象,更大程度上是管中窥豹的结果。
1945年4月,柏林市内一支苏联红军机械化部队,隶属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1
苏军用什么编制作战?
自1942年(即战争爆发第二年)苏军统帅部陆续撤销战略方向总指挥部后,苏联红军编制内最大的作战单位为“方面军”。1945年1月时,苏军在东线共部署10个方面军。一般一个方面军辖数个集团军,独立的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等直属兵团,以及数量众多的专业兵种部队(例如炮兵,工兵等),主要作战方向上的方面军有时会辖1~3个坦克集团军或骑兵机械化集群(简称骑机集群)。
战前的苏军集团军辖步兵军及其他直属单位,在战争初期,由于巨大损失以及指战员的经验不足,苏军自战争爆发一个月后陆续取消步兵军这一级的建制,集团军直接下辖数个师级单位;在1942年底后,苏联红军开始逐渐恢复步兵军。
战前的苏军坦克部队主要由机械化军组成,每个机械化军辖2个坦克师与1个摩托化师。战争爆发后出于同样的原因装甲部队的编制不断精简,1942年后,苏军前线的部队中已经不存在“坦克师”这样的编制,而是用坦克军以及缩编后的机械化军取而代之。
1942年底之后,苏军进攻战役中的核心兵力,便是上文提到的坦克集团军与骑机集群。每个坦克集团军由数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组成,骑机集群一般由骑兵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后者用于在崎岖地段实施作战。苏联红军在战争过程中一共组建了六个坦克集团军,这些军团在战争中先后获得“近卫”称号。
1945年4月26日,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的士兵在柏林城中升起红旗
2
战争后期的苏军如何进攻?
自1943年末,执行进攻战役的苏军方面军一般编有一个强大的第一梯队,由所辖的大部分集团军组成,同时编有一个第二梯队,由1-2个集团军所组成,用于发展或支援第一梯队的进攻行动。而方面军中真正用于向纵深挺进的兵力,是方面军快速集群,它们便是方面军内的坦克集团军等机动部队。
在战争后期的典型进攻战役中,方面军所辖的第一梯队集团军一般会在进攻开始的3天左右时间内用其所辖的步兵军、师突破敌军防御纵深达15到25公里,这一纵深一般被称为“防御的战术地幅”,防御方会在这段地区集中大部分的防御兵力,可以理解为防御方的“盔甲”。此时苏军的集团军已经在战争中不断改良编成,除了作为冲击主力的步兵部队之外,集团军内大量编成各专业兵种,例如坦克兵,炮兵,工程兵等,用以支援步兵作战。主要进攻方向上的集团军编成内也会编有一个集团军快速集群,由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组成,来协助完成集团军的进攻任务。
战争后期的苏联红军方面军战役布势示意图,摘自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在第一梯队集团军突破战术地幅后,方面军会投入其快速集群,这些坦克集团军在理想状态下会直接进入敌军战术地幅之后的地带——防御战役地幅,由于这一地带内敌军的抵抗强度一般远低于战术地幅,所以快速集群得以向敌军纵深重要目标以每天约50-60公里的速度高速挺进,进军纵深可达300至400公里,最终的结果一般导致成建制的德军部队被苏军的机械化军团分割包围,如同战争头一年里苏联红军在“闪电战”中的下场。跟随在坦克集团军后的各集团军的步兵部队,会前进并接替机械化部队所攻占的地区,完成对包围敌军的消灭;机械化部队在被步兵接替后会继续向前推进,直到此次战役中的战斗力或后勤能力无法维持为止。在进攻战役的尾声,疲惫的机械化部队会尽可能在下一条河流对岸夺取桥头堡,或占领有利地区,作为下一次进攻战役的出发点。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步兵部队在多兵种支援下负责在敌军防线上打开缺口,而成规模的机械化部队会进入这些缺口向纵深挺进。在这样的进攻战役中,方面军进攻的正面可以达到250-450公里左右,集团军的进攻宽度可以在25-60公里不等。在战役实施中,重点在于投入方面军快速集群的时机——如果投入过早,机械化部队可能会和步兵部队一起陷入敌军战术防线的泥潭;如果投入过晚,则可能会迎头撞上敌军重新组织的中间防线或敌军反攻部队。这就需要指挥员有丰富的经验与敏锐的直觉。在战争的后期,苏军已经拥有大量的优秀指挥员可以胜任这一任务。
在1942年底以后,许多进攻战役中一个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在挺进德军的纵深后,会和相邻或附近的另一个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会师,完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由此奔溃其整条防线。这样的场面,自1942年底西南方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完成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后就在东线战场不断重演,直到1945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包围柏林。
苏军的进攻战术随着战争的进程而不断纯熟,自1943年夏(亦即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进攻战役开始之前各第一梯队的苏军集团军会派出先遣营,夺取敌军防线上的前哨线,使得进攻开始时第一梯队可以直接向敌军的第一道防线展开冲击。
在突破地段内,苏联红军采取“大量集中兵力兵器”的原则——虽然方面军的进攻正面达到了数百公里,但是其突破地段的宽度一般仅占这个正面的7%-12%,但是在这个狭小地段内,方面军会集中其40%-50%甚至更多的步兵,50%-80%的炮兵,80%-90%的坦克。在集团军地段内情况也基本类似,集团军在6-14公里的突破地段上(仅占其进攻正面的20%左右)投入其70%-80%的力量来进行突破。得益于这一措施,突破地段的兵力密度可以达到每公里200-250门火炮及迫击炮,20-3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如果算上快速集群,可以达到80辆坦克。
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反攻战役中苏军第21集团军的战役布势(其中RD为步兵师,TC为坦克军,GCC为近卫骑兵军,GTR为近卫独立坦克团)。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该集团军第一梯队由4个步兵师及其他加强单位组成,第二梯队由2个步兵师组成,1个骑兵军和1个坦克军组成了集团军快速集群。注意此时的苏军集团军仍旧没有恢复步兵军,而是直接下辖步兵师。
与集中兵力这一原则相配合的是苏军的欺敌与伪装战术。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在苏联占领区的严苛政策使得第三帝国在苏联的国土上丧失了绝大多数的拥护者,能够给德军提供苏军后方情报的人员越来越少,所以德军对于这方面的情报主要来自于空中侦察以及无线电监听,而这些侦察方式都极易受到苏军伪装战术的利用。在宽大的方面军进攻地段内,苏军会在次要方向上用模拟大量无线电通信,或者假装集结部队的方式将德军的主力部队吸引到主攻方向之外。而在这些次要方向上,苏军仅有为数不多的“高火力低兵力”的掩护部队,以此来释放人力集中到主攻地段内。因此苏军在其突破地段上可以达到绝对的数量优势——兵力3-5:1,火炮坦克6-8:1,战机3-5:1;而在其次要方向上,与德军部队对垒的只不过是与其数量并无多大差别的苏军牵制部队。苏军利用这种方式一次次地将进攻方向掩盖,并在出乎德军意料的方向上发起了主攻。
1945年4月15日柏林城前态势图(德陆军总参谋部绘制),苏联红军于次日发动柏林攻势
由此可见,德军参战官兵对于苏军“人海”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真实的,但是这仅限于战术层面上,或者说仅限于突破地段内。当主攻方向上坚守防线的德军士兵遇到几倍于自己的苏军部队的冲击,并且随后整条防线被分割并崩溃时,他们很自然地会认为在整条战线上,德国人都被苏联人以令人绝望的数量所压垮了。而实际上在这一现象背后,是基层官兵所没有意识到的战役层面的进攻方式。实际上即使在1944年夏,德国败局已定之时,东线战场上的同盟国与轴心国的人力对比,也仅仅才在不久前达到2:1以上。1944年后的苏军虽然有时也会出现战争初期那样糟糕的战斗表现,尤其是当突破阶段苏军协调不佳时,会给德军士兵留下“无脑冲锋”的印象,但是已经并不普遍,并经常作为苏军指挥员的反面教材加以研究。
1945年柏林市的难民
3
为什么苏军军纪不一?
现在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首批到达的苏军部队很少像后续部队那样有普遍的兽行?现在我们不难得出答案:根据苏军的进攻战役执行方式,首批抵达大城市的部队很有可能是方面军快速集群里的机械化部队,这些部队的兵员大多属于技术性兵种,需要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各方面素质也相比后续的步兵部队来得更高。
到1944年,苏联红军的兵力实际上已经捉襟见肘。军队在攻入其解放的领土时,需要补充一项重要资源——人力资源。收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4个乌克兰方面军以及3个白俄罗斯方面军,在解放的领土上几乎强征了所有还剩下的男性劳动力,将其作为补充兵员。而这些训练不佳和“政治上可能不可靠”的低素质兵员大多进入了各集团军的步兵部队,而苏联国内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男性群体,将接受专业训练后加入各技术性兵种部队。
在《最后一役》一书中这两者的对比相当鲜明,首批到达的苏军部队多是各近卫坦克集团军中的部队,这些近卫军士兵当中许多人能用德语与当地居民交谈。柏林潘科区的维尔特林格尔夫妇甚至形容他们见到的第一个苏军军官为“天使米迦勒的化身”,这名军官用不太流利的德语说:“俄罗斯人不是野蛮人,我们会善待你们的。”夫妇后来知道,他战前曾在柏林留过学。数年来如同过街老鼠般东躲西藏的柏林犹太人约阿希姆•利普西茨在躲避生活中自学了俄语,当他初次遇见红军士兵时,他发自内心地感觉自己被解放了。当他用磕磕巴巴的俄语向士兵们表达感激时,苏军士兵们笑得前仰后合,一边拍着他的背一边说:“老兄,我们也感到高兴,但是你的俄语说的太烂了。”
当先头部队继续推进,后续各集团军的步兵接替他们后,情况就变了。第二批到来的苏军士兵让柏林百姓经历了他们一生也无法忘却的恐怖噩梦。同时,很多士兵的认知水平低得难以置信:他们当中有人会把居民楼里的灯泡卸下来带走,以为回到农村的家中这些灯泡一样会发亮。
在柏林陷落的瓦砾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解放者”形象被定格:前者是佩戴近卫军徽章、能用德语交谈的技术兵军官,后者是醉醺醺地揣走灯泡的农村征召兵。这种割裂不仅源于苏军战役层级的结构分工,更是战争对人性异化的残酷标本。1945年的春天,柏林居民在恐惧中等来了纳粹政权的终结,却也见证了另一种暴力的到来。当苏联的军队以胜利者的身份践踏人性的底线时,它的胜利究竟是希望的曙光,还是新伤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