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伴随美国(United States)新一轮贸易保护措施和“对等关税”政策的实施,中概股(Chinese Concept Stocks)在美上市环境再度引发广泛关注。特朗普(Trump)政府开启第二任期后,大力推动贸易战,使得国际资本市场风云变幻,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前景变得更加不确定[2][1][3]。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4月17日,今年以来仅约10家企业完成了美股备案,而同期完成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HKEX)备案的企业多达25家,其中不乏知名公司。这一趋势显示,在美上市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转向香港资本市场[1]。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及2022年审计风波以来,大批以央企、国企为主的中概股已陆续从美国退市,并实现港股上市。目前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多数已同步实现港交所挂牌。对于这些大型企业而言,如若未来在美退市压力进一步加大,只需将相关资产转至港交所,对其影响相对有限[3][1]。
然而,仅在美国上市的小市值中概股则面临更大挑战。由于港交所偏好大市值公司,小型企业想要转板港交所难度较高。如果美国监管环境持续恶化,这些公司可能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只能考虑转为非上市企业[3]。同时,A股IPO节奏放缓,也让小型中概公司回归内地资本市场希望渺茫[3]。
投资银行人士建议,中国企业应积极应对“对等关税”等外部冲击。一方面,可通过同步推进A+H双重上市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对于尚未完成两地上市的优质公司,应加快申请港交所挂牌,并关注监管机构是否会简化回归流程[1][5]。
华泰证券(Huatai Securities)等机构认为,如果优质中概股从美国退市并回流香港,将提升港交所资产质量和活跃度,为香港资本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短期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需要密切关注特朗普团队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后续政策动向,以及是否会出台更多限制性措施[5]。
总体来看,中概股被赶出美股并非“一刀切”,大型、优质中国企业已具备灵活应对机制,而小型公司则需提前做好准备。此外,随着更多中国资产流入香港,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香港金融市场有望迎来“好日子”,但这一过程也充满挑战与变数[2][3][5]。